今年經濟財政範疇的施政工作主基調是“穩經濟、保就業、顧民生、擴內需”。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行政長官的堅實領導下,經濟財政範疇齊心協力,攻堅克難,堅定貫徹特區政府的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,有序落實各項經濟民生措施,在確保經濟基本面穩固和民生福祉的前提下,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適度多元,進一步增強經濟內生發展動力,為長遠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。
為拉動經濟增長,特區政府以出口、投資及消費這“三駕馬車”為抓手,有針對性地推行各項經濟財政措施,具體而言:
一. 出口方面。服務出口向來是本澳GDP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,但受疫情影響十分明顯。在本地及周邊城市疫情受控的情況下,今年第二季服務出口按年上升562.8%,私人消費亦按年上升12.2%,使得2021年上半年的GDP按年錄得25.7%的實質增幅。然而下半年本澳受到零星的新冠確診病例影響,經濟復甦步伐有所放緩。
事實證明,無旅客,佔GDP最大比重的服務出口必大受衝擊。10月19日珠海取消出入境限制後,旅客人數明顯回升。隨著疫情穩定,防疫措施逐步放寬,旅遊宣傳效果逐漸顯現,單日入境旅客人數屢創新高,旅客對澳門的旅遊消費需求依然強勁。
為加快旅遊及相關行業的服務出口復蘇,當前最重要是加強旅遊推廣以開拓多元客源,薈聚八方人脈,在建設“世界旅遊休閒中心”的過程中,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服務元素,促進產業結構的橫向多元。未來,相信隨著各地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及內地疫情受控,屆時旅客數量將逐步回升並拉動服務出口恢復及增長。
此外,為盡快從反覆不確定的新冠疫情變化中突圍,加快培養新金融業態,《金融體系法律制度》、《信託法》和《基金法》等金融法律制度的優化完善工作也正在積極推進。
二. 投資方面。增加財政資金投入擴大公共投資,一批重點城市基建項目正加快推進,從而既優化公共設施提升城市基礎建設,又可兼顧民生就業。同時,為發展現代金融業,加快“中央證券託管系統”(CSD)、“快速支付系統( FPS )”,以及“金融基建數據中心”等重要金融基建系統的構建。
另一方面,疫情下私人投資的信心較為疲弱,因此我們著力優化新興產業的營商環境,營造行業生態,並透過舉辦招商引資活動吸引更多外地機構來澳投資。
另一方面,疫情下私人投資的信心較為疲弱,因此我們著力優化新興產業的營商環境,營造行業生態,並透過舉辦招商引資活動吸引更多外地機構來澳投資。
三. 內需方面。在短期內旅客數量難以完全恢復的形勢下,暢通社區經濟內循環愈加重要。經財範疇今年繼續落實惠企利民政策,助企紓困和激發活力並舉,以幫助受衝擊最直接且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。去年和今年累計動用約950億元的財政儲備及100億元的澳門基金會累計結餘,以支援企業發展和居民就業
具體措施包括:一)推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,充分釋放本地市場消費潛力;二)推出8項補貼優惠等精準支援中小企的措施,以穩就業、保民生;三)完善有助優化營商環境的法律法規( 例如,完成《修改〈印花稅規章〉及〈印花稅繳稅總表〉》、《會計師專業及執業資格制度》、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的立法 );以及四)協助企業透過內地知名電商平台發展業務,擴大“特色店”覆蓋面和影響力,引入VR、AR等科技元素支持社區經濟。
展望2022年,儘管新冠疫情仍未結束,全球供應鏈問題未能緩解,經濟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,但澳門經濟基礎的基本面不變,通過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的各項基建設施及配套環境,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的內生動力將得以增強。加上中央不斷出台惠澳政策措施以及深合區建設正式啟動,為經濟適度多元提供了新空間和新機遇。同時,內地經濟快速復甦持續增長的利好因素,亦有助提振特區應對不確定環境的信心及底氣。
我們相信,隨著疫情趨緩以及疫苗接種率的提升,澳門社會民生及經濟發展逐步回到正軌。
主席閣下、各位議員:
根據行政長官訂定的總體施政方針,經濟財政範疇2022年的施政目標是“振經濟、穩就業、保民生、開新局、謀長遠”,主要任務可歸納為三方面:一)在促進經濟復甦的同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;二)與深合區協同發展,加快產業適度多元;三)鞏固“一中心、一平臺”建設,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。
第一, 施政重點、民生為要。特區政府在公共財政收入大幅收縮的情況下,堅持按2019年的最高標準,延續教育、醫療、社會保障、現金分享等一系列惠民措施,並加強就業保障,維護勞動權益,紮實推進民生措施。明年將動用303億元的財政儲備,並在投資與發展開支計劃( PIDDA )作出183.2億元的財政預算安排,藉此擴大內部需求,提振經濟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
第二, 產業多元、勢在必行。當前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和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》的出台,為本澳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重要窗口期。然而發展大健康產業、現代金融業、高新技術和會展商貿等多元新興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一定的基礎配套和時間培育過程,同時深合區的建設將為澳門新興產業的發展開闢廣闊空間、注入新動力。
其中,大健康產業方面,將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,爭取更多內地知名的中成藥產品來澳上市,並協助在澳門上市的中藥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,形成產業集聚;現代金融業方面,將重點完善債券市場的軟硬基建,並透過制定《信託法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修訂等,吸引新金融業態在澳門聚集,提高金融業對服務出口的貢獻度;高新技術產業方面,將重點理順好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,優化政策環境,引進更多科技企業和人才來澳發展;會展商貿產業方面,除了繼續透過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吸引高端商務旅客外,展覽活動將整合深合區的空間和展覽設施等資源,做强存量、做優增量、做大總量,並做實“以展招商”。
中小企是多元產業的重要市場參與者,為此,我們將加快推動本地中小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。例如推出中小企應用數字系統的支持方案,既幫助中小企開展數據挖掘,實現精準營銷,亦能夠推動中小企改善經營管理,從而更便於申取信貸及把握商機。同時,也將幫助中小企業認識深合區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遇,從而擴展業務,分享深合區建設的紅利。
其中,大健康產業方面,將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,爭取更多內地知名的中成藥產品來澳上市,並協助在澳門上市的中藥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,形成產業集聚;現代金融業方面,將重點完善債券市場的軟硬基建,並透過制定《信託法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修訂等,吸引新金融業態在澳門聚集,提高金融業對服務出口的貢獻度;高新技術產業方面,將重點理順好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,優化政策環境,引進更多科技企業和人才來澳發展;會展商貿產業方面,除了繼續透過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吸引高端商務旅客外,展覽活動將整合深合區的空間和展覽設施等資源,做强存量、做優增量、做大總量,並做實“以展招商”。
中小企是多元產業的重要市場參與者,為此,我們將加快推動本地中小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。例如推出中小企應用數字系統的支持方案,既幫助中小企開展數據挖掘,實現精準營銷,亦能夠推動中小企改善經營管理,從而更便於申取信貸及把握商機。同時,也將幫助中小企業認識深合區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遇,從而擴展業務,分享深合區建設的紅利。
此外,根據深合區“新平台、新空間、新示範和新高地”四大戰略定位,在深合區具備封關條件下,將積極向中央部委進一步爭取更優惠政策,使得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與澳門之間完全實現“一線放開”,做好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制度建設,使兩地規則制度真正銜接起來,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推動區內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第三, 鞏固“一中心、一平台”建設,將進一步發揮澳門優質旅遊設施和高水平服務的吸引力,深化“旅遊+”跨界融合,疊加“澳門歷史城區”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與“創意城市美食之都”的名片優勢,不斷豐富澳門構建“世界旅遊休閒中心”的內涵;加大力度宣傳澳門安全宜遊城市形象、扶持旅遊業和推出更多旅遊項目提振社區經濟,以及加強與大灣區的旅遊合作;同時,完善各項博彩業法律法規,加強博彩與非博彩元素聯動,藉以鞏固和提升澳門綜合旅遊休閒業的整體競爭力。
另一方面,持續深耕中葡商貿服務合作平台建設,完善各項工作擴大中葡平台的聯動效應,並多管道、多元化促進中葡經貿、金融、科技等領域合作,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澳門的中葡平台作用。
主席閣下、各位議員:
自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,同事們穿梭於澳門的大街小巷聆聽社情民意,奔走於琴澳兩地共商落實建設深合區的大小事項,深刻體會到民生利益無小事,要提振經濟關鍵是要做好民生,要讓發展成果惠及各個階層,讓居民有獲得感;要做好民生福祉的工作,便要躬親力行。
面對未來更加複雜多變的發展形勢,除了廣納社會意見,適時調整和優化工作方式方法外,經濟財政範疇將與社會各界齊心協力,統籌謀劃,立足於國家發展大局,放眼長遠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民生福祉,從長遠利益和全局角度來籌劃各項經濟民生政策方案。
我們相信,在中央支持和行政長官的領導下,經濟財政範疇各部門必定會肩負使命,紮實落實好各項部署、計劃及工作任務,與各方市場參與者及廣大居民一起攻堅克難,推動本澳經濟煥發出嶄新的生機活力。

WhatsApp Image 2021-11-26 at 4.17.44 PM.jpeg 354.73 KB
(圖片來源:新聞局)

(圖片來源:新聞局)